我國綠債發行連續兩年領先全球,
市場在能源、
交通領域等領域的綠色融資占主導,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債券發行只數創疫情以來新高,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發行量保持世界前列。
債券市場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助力綠色金融方面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效。當前,綠債發行人類型不斷豐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通過發行綠債獲取資金,服務碳達峰、
碳中和長期目標;綠色投資理念逐步建立,更多投資者將環境效益等因素納入債券投資考量體系,助力降低綠債融資成本。
5月17日,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與興業經濟研究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興業研究公司”)聯合發布的《2023年中國可持續債券市場報告》顯示,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連續兩年領先全球。2023年,中國在境內及離岸市場發行了總額為0.94萬億元人民幣(約1312.5億美元)的綠色債券,其中符合CBI綠色定義的發行量為約0.6萬億元人民幣(約835億美元)。
市場人士認為,綠債和轉型類債券的發展,要以“明確標準”作為第一要務,應充分考量現階段我國高碳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實際需要,明確轉型金融的概念、標準、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臺各方普遍認可的,與產業
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相協調的轉型金融支持項目目錄或指引,以劃定產業邊界,形成政策合力,進而促進企業向低碳轉型發展。
中國綠債領域量質同步提升 境內外綠色標準進一步趨同
前述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綠債發行連續兩年領先全球,市場在能源、交通等領域的綠色融資占主導,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債券發行只數創疫情以來新高,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發行量保持世界前列。
渣打銀行亞洲可持續金融董事總經理黃翠芝對新華財經表示,“ 可持續債券市場報告提供了對于中國可持續債券市場持續發展的重要洞察,并強調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發展,包括政策指引、市場成熟度及與國際標準的進一步接軌等方面。我們非常期待繼續與行業伙伴展開密切合作,進一步開拓中國的可持續金融市場,積極助力企業的轉型之旅?!?/div>
數據顯示,盡管年度貼標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略有收窄(即-3.5%),中國仍連續兩年保持世界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市場地位(按符合CBI定義的綠色債券統計口徑),并與國際市場進一步接軌。 被納入CBI綠色債券數據庫的綠債數量占所有貼標綠色債券數量的比例從57.3%上升至63.6%,綠色債券發行質量與可信度實現雙提升。
2023年,德國以675億美元的綠債發行量位居第二,英國的發行量達326億美元,從第七位升至第四位。中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是漲幅最大的市場,同比增長173.3%,首次躋身年度最大綠色債券發行市場排行榜前十。截至目前,中國的累計綠色債券發行量達3720億美元,維持了綠債累計發行量第二大國的地位。
據悉,第二方意見(SPO)仍在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帶有SPO發行的債券占比創66.4%的新高(按發行規模計), 發行人越來越熱衷于通過第二方意見這種外部審查方式向投資者展示其可信度。
同期,能源和交通相關融資共占境內發行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總額84%,比2022年增加10%。在發行人方面,2023年的綠色債券市場中,84%為非首次發行人,同比增加了40%,非首次發行的機構中,約70%來自金融、工業和公用事業領域,其中金融業占比接近40%。2023年,由省級國有企業發行的綠色債券增幅超過24%,非國有企業占比同比下降約4%。
從發行地來看,2023年
北京繼續引領全國綠色債券發行,發行量達374億美元,同比增長略高于10%。與2022年相比,上海的綠色債券發行量大幅增長,增幅高達170%,其他地區綠色債券發行量也呈現健康增長態勢。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和歐盟委員會共同牽頭完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簡稱“《共同分類目錄》”),對中國和歐盟的綠色金融分類系統(分類標準/綠色債券目錄)進行了深入比較。自中國建設銀行
澳門分行于2021年12月首次采用《共同分類目錄》發行綠色債券以來,中國共發行219只符合《共同分類目錄》標準的綠色債券,總發行量達2974億元人民幣(約419億美元)。
細分領域精準融資工具持續激活 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發行量處于世界前列
據前述報告顯示,與2022年市場相比,2023年中國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S&S)債券總發行量回升至137億美元,私營部門和政府共同推高了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債券的發行,并集中在可負擔的公共基礎設施和促進平等兩個領域,交易數量多達154只,超過了2021年疫情恢復的高峰(124筆),61.9%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債券側重于可負擔的公共基礎設施,通常包括社會保障住房或大型公共設施等項目。
舉例來看,CBI社會責任和可持續債券數據庫中,
福建漳州城市投資集團于2023年12月發行了規模最大的一筆可持續發展債券,該券為可負擔的公共基礎設施、住房和醫療保健項目提供融資,發行金額為39億元人民幣(約5.37億美元);
海南省政府于同年9月發行了第二大規模的可持續發展債券,金額為30億元人民幣(約4.11186 億美元),募集資金用于教育、醫療保健、社會適應和韌性等項目。
而從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方面來看,相關發行量仍保持世界前列。此前,為滿足傳統行業和其他行業的低碳轉型融資需求,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等創新產品應運而生,自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于2018年發行中國首只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以來,來自中國發行人的SLB數量逐年遞增。目前,中國繼續保持全球累計只數最大SLB發行地的地位,已發行53只SLB,總規模為57億美元。2023年,中國SLB發行規模排名全球第三,僅次于意大利和智利。
2022年7月,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布了《中國綠色債券原則》(CGBP),規定綠色債券的募集資金需100%用于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產業、綠色經濟活動等相關的綠色項目。該原則發布后,2023年發行的98%的中國綠色債券滿足這一規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鼓勵中國針對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債券亦采取募集資金需100%用于符合規定條件項目的規則。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首席執行官Sean Kidney對新華財經表示,“我們非常樂于看到中國的綠色、社會和可持續債券市場發展日趨成熟并進一步與國際市場接軌,預計債務工具將在中國綠色轉型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未來,期待一個‘更可信’的轉型金融市場為
電力、
鋼鐵、
化工、農業等高
碳排放行業的去碳化提供額外的資金。另外,為氣候韌性融資也將成為一個重要議題?!?/div>
當前,氣候融資還有大量的需求和投資機遇,在政策、標準、產品創新、能力建設等方面,業內期待看到中國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這不僅有助于中國實現其雙碳目標,也有利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并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公司學術評審委員會主席魯政委則對新華財經分享稱,“2023年,中國繼續保持了在全球可持續債券市場的領先地位,在市場規模與產品創新領先的同時,得益于中國綠色債券政策制度不斷完善,中國符合國際標準的綠色債券占比也快速提升。展望2024年,中國綠色金融基礎標準與頂層制度都迎來更新,以適應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新階段,這也將給中國綠色與可持續債券市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