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宋小青 劉燕飛)4月30日,長江經濟帶“碳達峰”和“
碳中和”研討交流會在迎賓樓報告廳舉行。校黨委副書記成金華,副校長賴旭龍,地球科學學院、資源學院、材料與化學學院、環境學院、工程學院、海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0家單位的研究團隊專家代表及相關師生參加會議。
賴旭龍在大會致辭中指出,我國提出的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彰顯了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大國擔當。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率先實現長江經濟帶“碳達峰”和“碳中和”意義重大。但長江經濟帶區域地理環境差異顯著,是舉世矚目的陸海統籌發展帶,也是我國區域發展的典型梯度帶,如何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率先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雙贏,是長江經濟帶面臨的重大現實
問題。他強調,跨學科的綜合交叉研究有助于推動實現長江經濟帶“雙碳”目標。
與會的10家單位研究團隊及相關師生進行了熱烈深入的討論。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研究團隊負責人王紹強教授指出,應當加大“碳排放高精度智能監測—碳達峰空間圖景效應模擬—生態固碳現狀與
碳匯潛力估算—區域碳中和空間布局優化—碳中和空間治理決策支持”一體化的技術體系研發力度。地球科學學院研究團隊負責人謝樹成教授分析了長江經濟帶率先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科學問題,認為碳與水的關系、陸海統籌、深淺結合是長江流域增加碳匯的三個關鍵點。環境學院聚焦探討了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與利用技術。工程學院、資源學院、材料與化學學院研究團隊報告了推進實現碳中和的地熱新能源與礦物新材料開發利用技術。經濟管理學院、海洋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公共管理學院的研究團隊分別圍繞能源調整、海洋碳中和、畜禽養殖碳中和、氣候投融資、國土空間規劃與制度建設等進行了匯報交流。
與會研究團隊一致認為,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地球科學領域一流高校優勢,在推動實現長江經濟帶“雙碳”目標方面敢為擔當,盡快在實現“雙碳”目標的機理、技術、方法、模式、
政策和制度設計方面形成研究合力。此次研討交流會為學校凝聚長江經濟帶“碳達峰”和“碳中和”研究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今后聚焦主題、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文字編輯龐偉紅)